全国统一服务热线:15137124757
作 家 出 书 网
河南金作家图书有限公司
我要出书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与水质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 2023-02-23 11:31    

第一章    

 

第一节  基本概念

1.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是一些栖息于水底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其在不同生命阶段体型大小存在差异,底栖动物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栖息于水体底部、石块上或水草上。按其尺寸,底栖动物有三大类,分别是大型、小型和微型。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是指栖息生活在水体底部淤泥内或石块、砾石的表面或其间隙中,以及附着在水生植物之间的肉眼可见的水生无脊椎动物。一般认为体长超过2mm,不能通过40目分样筛的种类。它们广泛分布在江、河、湖、水库、海洋和其它各种小水体中。它们包括许多动物门类。主要包括水生昆虫(aquatic insecta)、 大型甲壳类( macrocrus taceans)、软体动物(mollusks)、 环节动物( annelids).圆形动物(roundworms)、 扁形动物( flatworms)以及其它无脊椎动物( aquatic invertebrates )。

底栖动物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有附着型、爬行、穴居型、攀援型以及暂时性游泳等,根据栖息环境状况底栖动物可分固着生活、周丛生活、底埋生活、钻蚀生活等类型,底栖动物的生活方式和他们周围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固着生活是固在水或水中其他物体上,如海绵、腔肠、管栖多毛类、苔藓等;底埋生活是埋在水底污泥中生活的一些动物,如大部分多毛类、双壳类的蛤和蚌、穴居的蟹、棘皮动物等;钻蚀型是钻土岸或水生植物茎叶中生活的动物,如软体动物的海笋、船蛆和甲壳类的蛀木水虱;底型是生活在水底土壤表面、稍能活动的动物,如腹足类软体动物、海胆、海参和海星等棘皮动物;自由移动型是在可以在水底爬行也可以在水层游泳一段时间的动物,如水生昆虫、虾、蟹等

广义的底栖动物除了无脊椎动物外,还包括一些底栖鱼类和一些有尾两栖类动物,底栖动物是一个庞杂的生态类群,常见的底栖动物有软体动物门的腹足纲的螺和瓣鳃纲的蚌、河蚬等;环节动物门寡毛纲水丝蚓尾鳃蚓等,蛭纲的舌蛭、泽蛭等,多毛纲沙蚕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摇蚊幼虫蜻蜓幼虫、蜉蝣目稚虫等,甲壳纲的虾、蟹等;扁形动物门涡虫纲。大型底栖动物类群作为水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水质净化等方面具有关键性作用,同时底栖动物在水体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生长繁殖、种类组成和现存量在不同水体和区域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水环境的监测与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受环境影响而改变,可以利用底栖动物作为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在环境指示作用、生物链富集、污染物去除、对微生物的作用等方面均有重要指示作用。

2.生物监测

生物监测是以生物为对象或手段进行的环境监测。水环境生物监测是以生态学、毒理学、卫生学为学科基础,广泛吸收和借鉴现代生物技术的一项应用性技术。生物监测方法的建立是以环境生物学理论为基础的。根据监测生物系统的结构水平、监测指示及分析技术等,可以将生物监测的基本方法大致分为四大类,即生态学方法、生理学方法、毒理学方法及生物化学成分分析法。按实际工作情况,水环境生物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水生生物群落的监测,生态毒理及环境毒理监测,微生物卫生学监测,生物残毒及生物标志物监测。例如用水体中细菌总数、底栖动物、藻类、鱼类等生物多样性监测水生态状况;用PCR技术测藻毒素、用生物发光技术测二恶英等。

生物监测具有直观性、综合性、累积性、先导性的特点,同时它还具有区域性、定量、半定量的特点,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底栖动物长期甚至永久生活在水体底泥中,形成了区域性强和迁移能力较弱的特点,对于水体环境污染和变化常常很少能够回避,而且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的破坏和恢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大多数种类个体较大,容易辨认;不同种类底栖动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和对污染等不利因素的耐受力和敏感程度不同。根据上述这些特点,利用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优势类别、物种数量等参数可以反映水体的质量状况,是水环境生物监测的重要指标。

3.生境及影响因素

3.1 生境

生物监测方法的建立是以环境生物学理论为基础的。生境是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生境是指生态学中环境的概念,生境又称栖息地。生境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综合形成的,而描述一个生物群落的生境时通常只包括非生物的环境。水生生境很多,基本上可分为:单一生境和复合生境。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与水质评价研究